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yy易游体育官网:两轮贸易战:回顾、对比与展望

信息来源:yy易游体育官网 | 发布日期:2025-10-22 07:53:07

米乐yy易游体育:

  2018年,美国依据“301条款”对华发动贸易战,引发新世纪以来顶级规模的贸易摩擦。七年后的2025年,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新一轮贸易战急剧升级,中美经贸博弈进入全新阶段。纵观两次贸易战,关税与反制的反复较量虽有相类似的地方,但背后却反映出截然不同的国际格局演变趋势。本文通过对比分析2018年与2025年两次贸易战的背景、进程与影响,探讨中国在外部环境变化下的应对策略及战略转型,旨在揭示中美经贸摩擦的深层逻辑与未来发展趋势。

  2018年7月6日,美国正式对华实施首轮关税措施,标志着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前所未有的贸易博弈由此拉开序幕。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同步对等规模的美国商品实施反制。七年后的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再次就任总统,并重启对华贸易战。

  中美双边贸易额自1979年建交时的25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6882.8亿美元,增长逾275倍。然而,这一庞大的经贸纽带却逐渐演变为两国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美国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以对华逆差为由发起贸易战。实际上,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在其总体货物贸易逆差中占比不断下降,从2018年的47.5%降至2024年的24.6%。与此同时,美国对全球货物贸易逆差规模却屡创新高,2024年达1.2万亿美元。

  尽管两次贸易战均由同一位美国总统发起,但其所处的国际环境、政策逻辑及中方应对方式均存在非常明显差异。本文拟通过系统对比分析两次贸易战的特征,进而揭示中美关系演变的深层逻辑。

  2018年贸易战起源于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3月22日签署的总统备忘录。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美方的主要指控集中于:强制技术转让、限制美资企业投资、系统性并购以获取先进的技术、以及商业网络盗窃。

  从关税实施的时间进程来看,2018年贸易战呈现出逐步加征一定的关税并在阶段性谈判中寻求缓解的特点:

  2018年7月6日:美对34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中方对等反制。涵盖818项商品,主要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相关产品。

  2018年8月23日:美方将加征一定的关税范围扩大至500亿美元(新增160亿美元,税率25%),涵盖279项商品。中国对等反制,对美国煤炭、铜废料、燃料等333项商品加征25%关税。

  2018年9月24日:美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涵盖超过6000种商品),平均税率升至12%。中国对6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5-10%关税。

  2019年5月10日:美将2000亿美元商品关税上调至25%,平均税率达17.6%。

  2019年9月1日:美对1200亿美元商品加征15%关税,平均税率达21%。

  这种分阶段、递进式的关税策略显示,美方意在通过持续施压促使中国在经贸谈判中作出调整。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以及美方对部分关税的下调(1200亿美元商品关税由15%降至7.5%),表明经贸摩擦在当时仍可通过谈判机制部分缓和。

  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美国对华平均关税从2018年初的3.1%升至2020年2月的19.3%,中国对美平均关税从贸易战前的8.0%升至2020年2月的约21%。

  与2018年相比,2025年的贸易战在启动方式、升级速度和覆盖范围上均有明显差异。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职当天即签署《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备忘录。2月1-4日,美方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芬太尼关税”。3月4日,该关税翻倍至20%。

  3月10日,中国首轮反制,对美国农产品加征15%关税(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和10%关税(大豆、猪肉、牛肉、海鲜、水果、乳制品),覆盖700多个税号。3月12日,美国对所有国家钢铝进口加征25%关税。

  4月2日,特朗普宣布“解放日”,对贸易逆差国家宣布紧急状态,对中国加征34%对等关税(叠加20%芬太尼关税),对所有国家实施10%基线日,对所有汽车进口加征25%关税。

  4月4日,中国对所有美国商品加征34%关税(4月10日生效),对7种稀土元素实施出口许可要求,将27家美国企业列入贸易制裁清单。

  4月9日:美国进一步提至125%,总计145%(125%对等+20%芬太尼);对其他约60个国家的对等关税暂停90天(不包括中国)

  峰值税率:美国对华145%名义税率(127.2%有效平均税率),中国对美125%名义税率(147.6%有效平均税率)。

  5月10-12日,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在日内瓦会谈。5月14日达成协议实施:

  美国措施:取消125%关税,暂停34%对等关税90天,保留10%。保留20%芬太尼关税。美国新税率:30%总计(20%+10%)

  中国措施:取消4月4日以来的报复性关税和非关税反制措施。暂停34%关税90天,保留10%。中国新税率:30%总计

  5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IEEPA关税无效且违法,永久禁止执行命令,但关税在上诉期间继续生效。

  8月11日:行政命令将关税暂停再延长90天至11月10日,维持对华30%税率

  8月29日:上诉法院裁决确认IEEPA关税非法但撤销永久禁令,最高法院口头辩论定于2025年11月5日

  9月29日:宣布额外关税(10月14日生效)——软木木材10%、厨房橱柜和浴室梳妆台50%、软垫家具30%

  政策手段更复杂:涵盖关税、实体清单、小额包裹管制、稀土出口管制等多重工具。

  中方反制更具针对性:通过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出口管制、将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等措施进行精准反击。

  外交缓冲更突出:多轮谈判与“停火协议”在避免冲突全面失控方面发挥作用,日内瓦协议使关税从峰值145%/125%骤降至30%/30%。

  两次贸易战最根本的差异,源于美国对中美关系性质认知的转变。2018年时,美国虽对中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心存警惕,但整体仍将中美关系定位为可通过政策调整实现再平衡的合作性竞争关系。然而至2025年,美国国内政治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两党在对华问题上基本形成强硬共识,并普遍将中国界定为长期性的战略竞争对手。

  从经贸依存度来看,中美关系也出现了显著变化。中国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由2017年的22%降至2022年的16%。与此同时,东盟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上升,而中国下降约6个百分点。这一结构性调整既体现了美国“脱钩”政策的阶段性成效,也反映出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正在经历重新配置的趋势。

  2018年贸易战爆发后,中国加快了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布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全部出口的比例,已从2018年的19.2%下降至2024年的约14.7%;同期,东盟、越南、俄罗斯和墨西哥的比例有所提升。

  自2020年起,东盟取代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起,东盟又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贸易格局的多元化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为中国抵御外部冲击提供了缓冲空间。与此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落地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推进,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贸联系,形成了更为稳固的贸易合作网络。

  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拥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公司数接近70万家,规模再创新高。在国内市场方面,消费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成为支撑经济运行的重要动力。内需的继续扩展,为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保持增长提供了制度性和市场性的保障。

  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的经济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这些新兴起的产业不仅降低了对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也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议价能力。对于中国而言,虽然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依靠产业体系调整与市场多元化,其总体冲击程度相对可控。

  在2018年贸易战中,中国主要采取了“对等反制”与“谈判磋商”并行的策略。在反制措施方面,中国基本遵循对等原则: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同步对等规模的美国商品加征相同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反制清单有着非常明显的策略性。例如,大豆等农产品在清单中占了重要地位,直接作用于美国农业州的经济利益;而汽车等美国产业优势产品也被纳入加征一定的关税范围,从而对美国的产业体系和政治基础形成压力。

  在谈判层面,中国并未放弃通过对线年间,中美开展了多轮经贸磋商,并最终于2020年1月15日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将部分商品关税由15%下调至7.5%,表明在当时双方仍可以通过谈判寻求阶段性妥协。

  进入2025年,中国的应对策略呈现出显著变化:从以往的被动防御转向更具主动性的塑造,从单一的贸易反制转向更为系统的战略布局。

  在议题设置上,中国加强了对线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对美方关税措施提出系统性批驳,并主动提出中方的政策立场和原则诉求。这一举措反映出应对方式的制度化和战略性转变。

  在产业政策方面,中国更充分的发挥了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以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新兴起的产业为例,中国通过推动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链整合,巩固并扩大在全球市场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合作层面,中国积极利用多边平台拓展外部空间。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多边框架,中国逐步构建起更为多元化和稳定的经贸合作网络,从而在结构上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两次贸易战均对全球价值链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018年贸易战以来,出现了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越南、墨西哥、印度等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承接了部分从中国转移的订单。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美国从中国进口占比从22%(2017年)降至16%(2022年),而越南份额从2%增至4%,墨西哥制造业出口从3200亿美元(2020年)增至4020亿美元(2022年),增长26%。

  然而,斯坦福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1”策略的本质:虽然美国采购转向越南和墨西哥,但这些国家从中国的进口明显地增加——越南从中国的进口占比从28%(2017年)增至33%(2022年),墨西哥从18%增至20%。这表明供应链重新路由而非真正脱钩,中国组件在第三国组装后出口至美国。

  相比之下,2025年贸易战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更具系统性。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和技术限制推动关键产业链的重组,但这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巨大的经济与制度成本。美国消费者和进口企业承担了关税的主要成本,多项研究一致发现关税几乎100%转嫁给国内消费者,外国出口商未降价。

  重要的是,影响存在非常明显的地理和行业异质性。农业因中国报复性关税受打击最大,依赖中国投入或市场的企业受影响最严重,美国中西部农业州和制造业密集州损失最大。

  两次贸易战在不同程度上均对技术创新形成了刺激作用,但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2018年贸易战主要推动企业在既有技术框架下提升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而2025年的贸易战则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颠覆性技术创新。面对技术封锁压力,中国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投入。

  在半导体领域,美国的出口管制产生了复杂影响。拜登政府2022年10月的出口管制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计算芯片、半导体制造设备和超级计算机组件,导致数百名美国工程师离开在中国的职位。荷兰ASML被禁止向中国销售极紫外光刻(EUV)设备。

  长期来看,技术脱钩趋势明显:美国对华科技相关FDI持续下降,两国增加国内研发支出但减少合作研究。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分析显示,美中技术脱钩可能通过减少知识扩散使福利降低2%(美国)和3%+(中国)。

  两次贸易战均对现行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构成挑战。2020年9月15日,世界贸易组织裁决美国301关税措施违反规则,但美国依旧维持相关措施,反映出多边贸易体制在大国博弈中的局限性。

  2025年贸易战进一步凸显了重建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表明其对现有秩序的维护意愿下降。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面临着探索更加包容和均衡的治理机制的现实需求。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参与并推动多边合作,提升了在全球治理议程中的影响力。

  区域贸易集团的发展体现了这一趋势。RCEP(2022年)创建了包括中国但不包括美国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2021年正式申请加入CPTPP,创建排除美国的替代框架。这些发展标志着国际经济秩序正在经历重构。

  通过对2018年与2025年两次中美贸易战的系统比较,能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两次贸易战反映了中美关系性质的根本性转变。2018年的争端以贸易失衡为核心,而2025年的冲突则体现出美国从“修正失衡”向“遏制崛起”的战略转向。尽管美方采取了高强度的施压措施,但从逆差占比下降趋势来看,贸易战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反而推动了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占总逆差的比例从2018年的47.5%降至2024年的24.6%,但美国总体货物贸易逆差从约8800亿美元增至1.2万亿美元,表明问题根源在于美国自身的“储蓄-投资”失衡。

  第二,中国的应对能力在2025年明显提升。相较2018年的对等反制,中国在2025年更注重制度化、系统化的战略布局,并通过在关键领域的精准措施和多边外交合作,增强了自身的韧性与线年贸易战的“停火”机制凸显了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现实。尽管美国试图推动“脱钩”,但事实表明双方在产业链和市场层面仍存在深度联系。日内瓦协议使关税从峰值145%/125%骤降至30%/30%,表明双方认识到持续升级的高关税措施不仅对中国企业造成冲击,也对美国国内产业和消费的人带来实质性成本。

  第四,技术竞争成为新的战略焦点。半导体和先进计算领域的出口管制最为严格,正在形成两个平行的技术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将进入新常态。在战略竞争格局延续的同时,双方必须建立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以防止经贸摩擦演变为全面对抗。2025年11月5日美国最高法院将审理IEEPA关税合法性,11月10日当前停火协议到期。这些事件将决定未来关税水平和谈判方向。

  中国将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同时,热情参加多边治理进程,推动构建更加公平、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通过RCEP、“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合作等多边框架,中国正在构建更为多元化和稳定的经贸合作网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 2025年4月9日.

  [17]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全球贸易“解放日”?特朗普对等关税如何冲击全球经济地图. 2025年4月.

  [18]摩根大通.2025年中国展望:关税战2.0与国内政策支持.2025年2月.

,易游官方网站

相关文章
yy易游体育官网

扫码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19 yy易游体育官网 沪ICP备06045815号 技术支持:米乐yy易游体育 [后台管理]

Top